萊姆病的診斷和治療(附6例報告)
萊姆病的診斷和治療(附6例報告)
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學報2000年第22卷第4期
劉曉清 盛瑞媛 王愛霞 秦樹林
摘 要 回顧性分析1994年11月~1998年12月診治的6例萊姆病患者的臨床特點、診斷方法、治療方案及預后。結果表明:強力霉素、青霉素、頭孢三嗪都是治療萊姆病的有效藥物。病程越短,療效越好,Ⅲ期患者常需多次重復治療。
關鍵詞:萊姆病;游走性紅斑
萊姆病(Lyme disease)是一種由蜱傳播伯氏疏螺旋體(Borrelia burgdorferi,BB)引起的傳染病。以皮膚、神經、關節(jié)、心臟、眼等多臟器損害為特點,治療上以抗生素為主。本文報道本院1994年11月~1998年12月間收治的6例萊姆病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情況。
資料和方法
流行病學資料 1例來自吉林林區(qū),有明確的蜱咬史;其余5例均為非流行區(qū)居民,均有在萊姆病流行區(qū)的樹林、草叢地帶歇息史。
臨床資料 6例患者中,男1例,女5例。年齡15~51歲,平均年齡27.5歲。病程為6 d~2年。有典型的游走性紅斑(EM)、環(huán)行紅斑、斑丘疹者各1例,出現(xiàn)慢性腦膜炎者4例,有動眼神經損害、外展神經損害、面神經損害、神經根痛者各1例,出現(xiàn)結膜炎、鞏膜炎各1例,1例有肌肉痛。6例患者均有發(fā)熱,體溫38~39.5℃。6例中曾有4例在外院誤診為“結締組織病”、“結核性腦膜炎”等(最長者誤診長達1年余),長期應用激素、抗結核藥物等治療無效。
輔助檢查 6例患者血、尿、便常規(guī)及血生化指標均正常。4例有腦膜炎者均有腦脊液(CSF)異常:CSF壓力為200~380 mmH2O,白細胞為(20~1 643)/mm3,單核細胞比例66%~90%,蛋白含量1.25 g/L,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。梅毒血清試驗均為陰性。用ELISA、IFA及Western印跡分析法檢測6例患者血清及 cSF的Lyme抗體(抗BB抗體),結果均呈陽性反應(用中國預防醫(yī)學科學院流行病微生物研究所螺旋體室生產的試劑盒或美國Sigma公司試劑盒進行檢測)。
診斷與治療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(CDC)關于萊姆病的診斷標準有下列5項[1]:(1)有慢性游走性紅斑;(2)短暫或反復發(fā)作的非對稱性關節(jié)腫和關節(jié)炎、淋巴細胞性腦膜炎、顱神經根炎(特別是面神經麻痹,可為雙側性)、神經根炎、腦脊髓炎(CSF中特異性抗體效價大于血清效價而證實為BB感染);急性起病的一過性高度房室傳導阻滯;(3)流行病學暴露史,指發(fā)病前30 d內曾到過樹林、灌木叢或草地等潛在性的蜱棲息地;(4)曾去過流行區(qū),指既往該地區(qū)至少有2例萊姆病確診病例,或有蜱叮咬史者顯示有BB感染的血清學證據;(5)實驗室檢查:從感染組織或體液中分離到萊姆病螺旋體,或從血清、CSF中檢測到高滴度特異性抗體或雙份血清特異性抗體滴度有增加,并排除了梅毒和已知可引起假陽性的生物學原因。具備上述5項中3項或3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萊姆病。本研究6例患者均符合萊姆病的診斷。其中以神經損害為主的神經萊姆病5例,以皮膚關節(jié)損害為主的1例。3例為Ⅱ期,3例為Ⅲ期。治療:以抗生素為主,輔以對癥、支持等綜合治療??股刂饕脧娏γ顾?、青霉素和頭孢三嗪。具體方案如下:(1)對以皮膚、關節(jié)損害為主要表現(xiàn)的患者給予強力霉素0.2 g,每日1次,口服4周為1個療程;(2)對以腦膜炎或神經損害為主的患者給予:青霉素每日1600萬單位~2 000萬單位分次靜脈點滴,3~4周為1個療程,或頭孢三嗪2 g,每日1次靜脈點滴,3~4周為1個療程。
?、蚱诨颊哂盟?~2個療程,Ⅲ期患者用藥2~3個療程,有病情反復者可重復療程。
結 果
3例Ⅱ期患者均痊愈,各種輔助檢查(包括CSF)結果正常,隨診1~3年無復發(fā)。3例Ⅲ期患者中1例痊愈,2例顯效,各種輔助檢查(包括CSF)結果正常,隨診1~2年無復發(fā)。靜脈點滴大劑量抗生素期間均未發(fā)生Herxmeimer反應。
討 論
萊姆病是一種日益受到重視的蜱媒傳染病。我國1987年在黑龍江林區(qū)發(fā)現(xiàn)此?。?]。張哲夫等[3]于1987~1992年對我國19省、市和自治區(qū)萊姆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,林區(qū)人群中有萊姆病流行,平均感染率為5.33%。萊姆病臨床特點與其它螺旋體病一樣,通常分期發(fā)作,緩解與發(fā)作交替。按病程分為Ⅲ期:Ⅰ期(早期感染),Ⅱ期(播散性感染),Ⅲ期(持續(xù)性感染,晚期)。臨床表現(xiàn)復雜多樣,神經、關節(jié)、心臟及眼等多臟器可受累,容易誤診。萊姆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(xiàn)、流行病學資料、必要的鑒別診斷和特異性的血清學檢查[4~6]。本組6例患者中4例曾誤診,提示應特別注意不典型萊姆病病例的診斷。
伯氏疏螺旋體對四環(huán)素類、青霉素類、第三代頭孢菌素及紅霉素類敏感[7]。有神經系統(tǒng)損害的應選用靜脈途徑給藥,以青霉素或頭孢三嗪為首選。青霉素為時間依賴性抗生素,且無抗生素后效應,其半衰期短,只有0.5 h左右,故應每6~8 h給藥1次,不可全日劑量1次靜脈點滴。頭孢三嗪半衰期為8 h,每日靜脈點滴1次即可保持有效殺菌濃度。對并發(fā)重度房室傳導阻滯者,可輔以短期激素治療。持續(xù)性的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罕見,故不必植入永久性起搏器。對于關節(jié)炎患者可采用強力霉素或阿莫西林與丙磺舒聯(lián)合治療,4周為1個療程,Ⅲ期患者療效欠佳,多療程治療可提高療效。一些萊姆病患者可出現(xiàn)慢性纖維性肌痛和慢性疲勞綜合征,常對抗生素治療無效。大約有15%的患者在首次治療的24 h內出現(xiàn)Jarisch-Herxmeimer反應。從本組治療的療效亦可看出抗生素對萊姆病治療是有效的,越早期治療,療效越好,即使是Ⅱ期或Ⅲ期患者,抗生素治療亦可取得一定療效。
劉曉清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 中國協(xié)和醫(yī)科大學 協(xié)和醫(yī)院感染科,北京100730)
盛瑞媛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 中國協(xié)和醫(yī)科大學 協(xié)和醫(yī)院感染科,北京100730)
王愛霞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 中國協(xié)和醫(yī)科大學 協(xié)和醫(yī)院感染科,北京100730)
秦樹林(中國醫(yī)學科學院 中國協(xié)和醫(yī)科大學 協(xié)和醫(yī)院感染科,北京100730)
參考文獻
1,Rahn DW, Malawista SE. Lyme disease: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. Ann Intern med,1991,114:472-477
2,艾承緒.萊姆病在我國的首次報告. 山東醫(yī)科大學學報,1987,25(21):1-4
3,張哲夫,張金聲,萬康林,等.我國19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萊姆病的調查.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,1992,3(特2):1-5
4,Edlow JA.Lyme disease and related tick-borne illnesses.Ann Emerg med,1999,33(6):680-693
5,F(xiàn)allon BA,Kochevar JM,Gaito A,et al .The underdiagnosis of neuropsychiatric lyme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ults.Psychiatr Clin North Am,1998,21(3):697-703
6,Brown SL,Hansen SL,Langone JJ.Role of ser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Lyme disease.JAMA,1999,282(1):62-66
7,Loewen PS, Marra CA,Marra F.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early Lyme disease.Drugs ,1999,57(2):157-173
- 上一篇:預防萊姆病的8個注意事項 2014/5/11
- 下一篇:惡性瘧疾死亡病例 明顯增多 2014/5/11